十五夜望月古诗意思和表达主旨
【来源:易教网 更新时间:2025-01-31】
《十五夜望月》是一首描绘中秋月夜的经典诗歌,出自唐代诗人王建之手。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,成为了中秋佳节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。全文翻译如下:
庭院地面雪白,树上栖息着鹊鸦,
秋露无声无息,打湿了院中桂花。
今夜月明,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,
不知道这秋思之情,落在了谁家?
诗题解析
诗题中的“十五夜”指的是农历八月十五,即中秋节的夜晚。结合诗中的三、四两句来看,这里的“十五夜”确实是指中秋之夜。在唐代,中秋赏月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习俗,文人墨客们常常借此机会抒发情怀。诗题在不同的版本中有《十五夜望月》和《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》两种形式,此处以《全唐诗》为准。
杜郎中,具体姓名不详,可能是诗人的一位友人。
诗歌结构与内容
全诗共四句,二十八字,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,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,展现了中秋之夜的寂寥、冷清和沉静。这首诗以写景起,以抒情结,想象丰富,韵味无穷。
第一句:“中庭地白树栖鸦”
首句描绘了中秋夜庭院的景象。庭院地面被月光照得如同覆盖了一层白雪,树上的乌鸦静静地栖息着。这里的“地白”不仅形容月光皎洁,还暗示了夜晚的宁静与寒冷。乌鸦的栖息则增添了一种静谧的氛围,使人感受到中秋之夜的寂寥与孤独。
第二句:“冷露无声湿桂花”
次句进一步描写了中秋夜的环境。秋露悄无声息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。这里的“冷露”不仅突出了夜晚的寒冷,还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。桂花作为中秋的象征,其被露水打湿的景象,更增添了诗意的美感和淡淡的哀愁。
第三句:“今夜月明人尽望”
第三句转向了人们的活动。今夜月光明亮,所有人都仰望着当空的明月。这一句不仅表现了中秋赏月的传统习俗,还暗示了人们在这一天的共同情感——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。
第四句:“不知秋思落谁家”
一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——思念。尽管所有人都在望月,但每个人心中的秋思却各不相同。诗人用“不知秋思落谁家”这一问句,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,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。这句诗既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,也是对普遍人性的探讨。
表达主旨
《十五夜望月》通过对中秋月夜的细腻描写,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和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。诗人巧妙地借助庭院、树、桂花、明月等自然景物,营造出一种寂寥、冷清、沉静的氛围,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中秋之夜,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。
诗人简介
王建(7—8),字仲初,颍川(今河南许昌)人,是唐代著名的诗人。他出身寒微,一生潦倒,曾在军中服役,约46岁始入仕,曾任昭应县丞、太常寺丞等职。后出为陕州司马,世称王司马。王建与张籍友善,两人在乐府诗方面齐名,世称“张王乐府”。王建的诗歌多关注社会现实,语言朴实自然,情感真挚动人,深受后人喜爱。
文化背景
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,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。在唐代,中秋节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习俗,如赏月、吃月饼、饮酒赋诗等。文人墨客们常常在中秋之夜聚会,赏月吟诗,抒发情怀。《十五夜望月》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创作的,它不仅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情趣,也展示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。
《十五夜望月》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,成为了中秋诗歌中的经典之作。诗人王建通过对中秋月夜的细腻描绘,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,同时也引发读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远方亲人的牵挂。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美丽的月夜画卷,更是一首动人心弦的思乡曲,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传颂。